当前位置:植物百科 > 植物保护 - 正文

黄芪

  • 编辑:植物百科
  • 浏览:
  • 最后更新:2014年02月21日

黄芪(黄耆),学名:Astragalus membranaceus (Fisch.) Bunge

科名:豆科 Leguminosae

保护等级:Ⅲ

现状:渐危种。又名膜荚黄耆,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,是一种较名贵的中药材,以根入药。由于长期大量采挖,近年来野生黄耆的数量急剧减少,若不加强耆护和人工种植,有趋于绝灭的危险。

保护措施:黄芪生长地一般不属自然保护区,为不使其绝灭,建议药材收购部门应根据各地不同具体情况确定收购量,并向群众大力宣传,在采挖时注意保护幼苗,对成长的植株应适当保留,以利繁殖和永续利用,还应进一步扩大栽培面积。

黄芪

多年生草本,高50-150厘米;主根粗而长,直径1-3厘米;茎直立,有细棱,被白色长柔毛。奇数羽状复叶,叶轴有长柔毛;小叶(13-)21-27(-31),椭圆形至长贺状卵形,长7-30毫米,宽4-12毫米,先端圆印刷或微凹,有时具小刺尖,基部圆形,下面有伏生白色柔毛;托叶狭披针形,长约6毫米,有白色长柔毛。总状花序生于上部叶腋,具花(5-)10-20,花梗在果期显著伸长;花黄色或淡黄色,长(12-)15-18毫米,有线形苞片;花萼钟状,长5-7毫米,有白色长柔毛,萼齿短,长为萼筒的1/5或1/4,三角状;旗瓣倒卵形,先端微凹,基部几无爪;翼瓣与龙骨瓣近等长,较旗瓣稍短,均有长爪;子房有柄,被柔毛。荚果膨胀,卵状长圆形,长2-3(-3.5)厘米,顶端具短喙,基部有长柄,果皮膜质,被黑色短柔毛,有时被白色毛或二者混生,具3-8种子。花期(6)7-8月,果期(7)8-9月。

黄芪

分布于我国温带和暖温带地区,为深根性植物。喜凉爽气候,有较强的抗旱、耐寒能力,不耐热,不耐涝。气温过高常抑制植株生长,土壤湿度过大,常引起根部腐烂。宜在土层深厚、肥沃、疏松、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生长,在粘土上则根多,生长缓慢。多生于林缘、灌丛、林间草地、疏林下及草甸等处。

分布: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,普遍生长于东北的东部山区(长白山、小兴安 岭、完达山脉和辽宁东部山区)及大兴安岭,在部分平原地区亦可见到。此

外河北、山西、 山东、内蒙古、陕西、甘肃、宁夏、青海、新疆等省区均有。朝鲜、蒙古、苏联也有分布。

黄芪的根部

繁殖方式:用种子繁殖。在北方于春季4-5月或秋季9-10月播种,因种子多具不透水性的硬 种皮,播种前应加以适当的机械损伤,播种后注意保持土壤湿度,气温在18-20℃时约9天即 可发芽。降雨过多时应及时排水。

经济价值:根入药,常作滋补中药,又可作兽药,销售量大。根茎之10倍水浸液,对马铃薯晚疫病有抑制效率。还有保持水土的作用。

阅读 +精选
下一篇:黄山花楸
上一篇:黄牡丹
下面的内容可能是您想要的...
热门图片